股票配资的正规平台1942年6月4日清晨
1942年6月4日,中途岛海战激烈展开,日本海军士气高昂,满怀信心要击败美军,结果却遭遇惨重失败。四艘航母全军覆没,舰队陷入一片混乱,宛如锅里翻腾的汤水,难以收拾。
那场惨败的夜晚,“雾岛”号上的士兵们已经厌倦了每日单调的饭团,开始渴望换换口味,想喝点暖和的年糕红豆汤。这碗看似简单的汤背后,隐藏着怎样的故事?一个平凡的炊事兵,怎么会和这场大败联系在一起呢?
在中途岛战役期间,日本联合舰队的“雾岛”号战列舰上,有一群不起眼的炊事兵,他们没有什么光辉战功,只是默默负责为舰上官兵准备餐食的普通人。
其中,有一个年轻人,来自九州鹿儿岛县一个小渔村。他的家族世代以捕捞和晒鱼干为生,生活虽然清苦,但也算安稳。
从小他便跟随家人学做饭,熟练地杀鱼、熬汤、做饭团,手脚麻利,被村里人夸奖为能干的厨子,年纪轻轻便展现出一股做饭的灵巧劲儿。
展开剩余87%1938年,日本在全国范围内征兵,他20岁时被征召入海军。因没有其他特别技能,凭借做饭的本领被分配到“雾岛”号的厨房工作。
“雾岛”号是一艘老式战列舰,属于金刚级舰艇,排水量庞大,能容纳上千名官兵。厨房设在舰体的下层,空间狭小,锅碗瓢盆挤作一团,热气和油烟难以散去,环境闷热而拥挤。
炊事兵们每天清晨早起生火做饭,三餐加上战时的干粮,必须保证全舰人员的营养供给。通常早餐是米饭配味噌汤,偶尔加些腌菜或鱼干;午餐稍微丰盛,有时会有肉类或炒菜;晚饭则相对简单,常是饭团或面条。
食材种类有限,大多依靠米、干货和海带,能填饱肚子已算不错。战斗期间,饭团成为主要的便携口粮,方便士兵随时携带补充体力,炊事兵们手忙脚乱地不停捏着饭团,手指都捏酸了。
这位年轻人工作踏实,虽然舰上生活艰苦,但他没有任何怨言。和其他炊事兵一样,他的工作虽然不起眼,却是舰队不可或缺的一环。
1941年底,珍珠港袭击后,日本海军士气高涨,觉得天下无敌。“雾岛”号也跟着舰队辗转太平洋各地,这位小伙子见识了无数艰苦的战斗场面。
到了1942年5月27日——对马海战纪念日那天,舰上气氛异常热烈,大家都期盼着中途岛战役能够取得辉煌胜利。
那几天,他和炊事班忙着准备战斗口粮,制作了几箱牛肉什锦饭团,用竹笋皮包裹好,装满配餐箱,等待出发。他没有什么远大抱负,只想把饭菜做好,让士兵们吃饱,保有战斗力。可谁曾想到,这场战役结束后,一切都彻底改变。
1942年6月4日清晨,中途岛海战正式爆发。南云忠一率领航母编队气势汹汹,计划一举击溃美军,夺取中途岛,彻底驱逐美国军队出太平洋。
计划听上去雄心勃勃,但战斗实际情况却截然不同。“雾岛”号紧随航母编队执行护卫和防空任务,虽然没有直接遭受轰炸,但舰上士气紧绷,气氛异常紧张。
清晨刚亮,炊事兵们接到命令,立刻开始制作战斗用饭团,将牛肉、胡萝卜和牛蒡混合米饭煮成饭团,用竹笋皮包裹,快速装箱发出。刚出锅的米饭烫得手指都要烫伤,但没有时间等待冷却,谁都不敢懈怠。
战斗持续了一整天,舰上一片混乱。美军提前破译了日军的计划,掌握了先机。日军飞机刚一升空,美军便从航母和中途岛发出飞机迎击。
中午时分,战况急转直下,“赤城”、“加贺”、“苍龙”三艘航母相继被美军俯冲轰炸机命中,烈焰腾空,浓烟滚滚。不久,“飞龙”号也不敌攻势,四艘航母全部被摧毁。
舰队顿时陷入混乱,剩余舰艇忙于避敌和掩护,根本无力反击。士兵们慌乱奔跑,有的啃着饭团,有的甚至连饭都顾不上吃。
“雾岛”号上的炊事兵们藏身厨房,无法看到外面的激烈战况,但舰体剧烈晃动,通道里风声呼啸,警报此起彼伏,气氛压抑紧张。
配餐架上的饭团箱子跌落地面,饭团滚满地,炊事兵们忙着捡拾,擦去灰尘,小心翼翼地重新装箱。粮食宝贵,浪费不得,前线士兵还指望这些口粮支撑战斗。
下午时分,日军彻底失去战局,“飞龙”号沉没,舰上气氛沉重寂静,广播只传来零星命令。伤员被抬进医务室,那里挤满了伤病员。远处传来海葬的枪声,听着令人心头一紧。
晚上,炊事班商量着做点什么给大家换换口味。饭团吃了一整天,谁都不想再碰。有人提出做年糕红豆汤。炊事兵们觉得这个主意不错,立刻从储备中取出红豆和糯米粉开始准备。
红豆需要慢慢煮烂,工序繁琐;糯米粉搓成小丸子,放入汤中煮至软糯。甜甜的红豆香味渐渐飘散,稍稍盖过了战场的硝烟味。
一碗碗热汤端到士兵手中,有人喝了几口,有人端着发呆。甜汤带来了些许暖意,但大家心里清楚,这场仗输了,任何甜味都无法掩盖苦涩的现实。
中途岛海战后,日本海军元气大伤。昔日气势如虹的航母编队损失惨重,只剩下“雾岛”号这类老旧战列舰硬撑着。6月底,舰队仓皇撤回日本,修整准备下一次出击。可没等喘口气,1942年11月13日至15日,瓜达尔卡纳尔战役又爆发。
这次,“雾岛”号运气不佳,夜晚遭遇美军“华盛顿”号猛烈炮击,中了九发16英寸主炮弹和四十多发其他炮弹,舰体严重受损,断成两截,沉没于萨沃岛西侧数海里外。
炊事兵们在混乱中逃命,有的成功登上救生艇,有的没能及时逃出。那位年轻人算是幸运的,挤上救生艇,在海上漂浮几个小时后,终于被驱逐舰救起。
战事一直持续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,小伙子退伍回到鹿儿岛老家。村庄早已被战火摧残得满目疮痍,房屋倒塌一片,渔船也少得可怜。
家人尚在,但生活艰难。弟弟战死沙场,妹妹早嫁外地。他囊中羞涩,用退伍金和海军关系弄来些厨具和食材,在村里开了个小饭摊,取名“海风餐馆”。
起初生意清淡,村民们囊中羞涩,但他起早贪黑,用在舰上练就的厨艺做饭,年糕红豆汤成了招牌,甜味浓郁,价格亲民,慢慢积攒了一批回头客。餐馆虽小,却成为村里人聚集的地方,吃碗汤聊聊天,生活就这么慢慢安稳下来。
他不爱提起战争的事,有人问起,他只是淡淡说那晚做了碗红豆汤,给大家暖暖身子,别无他言。
时光流转,年岁渐长,他腿脚不便,常坐门口望着大海。做饭前依旧习惯仔细检查食材,生怕少了什么,这习惯是从舰上带来的,挥之不去。
他这一生没有轰轰烈烈的经历,战时忙于厨房,从未真正拿起过武器,战后靠开小店养家糊口。生活平淡,却也坚强地熬了过来。那晚中途岛上的红豆汤,成了他一辈子难以忘怀的味道,甜中带苦,就像那场战败的记忆,永远挥之不去。
发布于:天津市牛策略-杭州配资-靠谱的配资平台-炒股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